日前,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BH0051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就徐德全代表提出的关于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的建议作出答复。
《答复》从关于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控水平整体提升、关于加大对市场“猪周期”宏观调控力度 、关于加快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 3个方面,全面回答了如何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问题。
咱们吃瓜群众能不能吃上平价、放心的猪肉,其实至关重要的还是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养猪业三大痛点之首
前不久,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当下养猪业存在3大痛点:生产效率不高、疫病防控、环境污染。(详见:牧原2022年出栏生猪6120万头,全球第一!牧原2023年有哪6个趋势值得关注?)
他指出:疫病防控是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实,在“动物疫苗研究院”看来,疫病防控是当今养猪业3大痛点之首。因为:
第一,疫病没有防控住,猪养不大、养不壮甚至死亡,一切白搭。
第二,疫病防控不好,养猪生产效率也不可能高。
第三,疫病防控掉链子,养猪产业就会掉链子,饲料、兽药、屠宰等上下游产业跟着难受,最终是咱吃瓜群众吃肉难!
最近有一个十大艰难行业排行榜特别有意思,第一名是民营房地产业,艰难程度——难以描述;第二名居然是生猪养殖行业,艰难度——100%!
以前,养猪行业非常分散,猪肉价格遵从4-5年的“猪周期”。但是2018年非洲猪瘟来袭,散户和小规模养猪场快速淘汰,巨头扩产严重,目前20强养猪企业产能超过全国20%。
沿袭千年的农户家里养一两头猪过年的自足经济模式突然被打破,而养猪巨头扩张、产能高度集中又导致“猪周期”紊乱。于是,养猪成了第二艰难的产业。
其实,追根溯源,还是疫病防控出了问题,非洲猪瘟等疫病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养猪业最大的痛点。
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三大特点
1.复杂性
规模化养猪场内发生的传染疫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引发的,而是两种以上病原体造成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比如猪肺病和猪喘气病混合感染、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感染等等。
同时,规模化养猪场内的呼吸道类疫病基本都是由多种病原导致,也被称之为猪呼吸道疫病综合症。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猪扎堆,病原容易蔓延,病原互相交织,疫情可能非常复杂。
2.传播快
规模化养猪场不断扩张,生猪养殖十分密集,一旦病原入侵之后会在短时间内繁殖和传播,从而会发生接触传染性疫病。
同时,规模化养猪场内基本都采取分段式饲养模式,增加了猪生产过程中的流动性,病原在健康猪群中传播速度也很快。
此外,在转群、称重和并群过程中,猪很容易处于高度紧张与兴奋状态,在应激反应下会出现内分泌异常情况,很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进而引发应激综合症。
3.存在非典型疫病
在传染性病原入侵规模化养猪场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异,导致其毒性明显加强,甚至还会形成全新的变异株。
如果猪群免疫能力差异较大,那么就会出现非典型疫病。在病菌、病毒发生变异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误诊和免疫防疫功能缺失等问题。
另外,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造成的实际危害较大,猪瘟也属于免疫抑制类疫病,这些疫病的危害性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怎么做?
后非瘟时代,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隐退,大规模养殖场扩张,这是必然趋势。
因此,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根据《答复》,我们可以了解到:
一是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建设的金融支持。规模养殖,首先需要钱。钱从哪里来?第一,企业自筹。各大养猪龙头企业各显神通,千方百计筹措了巨额资金。第二,向社会募集。包括向农户、向投资人等。第三,金融赋能。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涵盖包括生猪规模养殖场在内的现代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将纳入项目库的养殖场项目逐级遴选择优推送给银行机构,为养殖场提供融资对接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动物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后非瘟时代,农业农村部和各级农业部门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组织召开全国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开展巡回讲座,制定《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明确10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和防控要点。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优势,组织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养殖场科学防控。此外,还编写现场排查、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手册,编印防控明白纸、排查简明手册等。目前来看,长效机制还是起了作用的,猪肉供应平稳。
三是提高动物疫情防控设备自动化水平。首先,鼓励引导养殖场配备红外测温设备,开展疫病排查,提高疫病早期发现能力。其次,组织开展“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督促指导生猪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等防疫主体配备消毒设备,开展清洗消毒工作。再次,健全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手段,定期开展疫情形势研判。最后,研究推广信息化智能化入场采样监测技术设备,避免因采样监测造成养殖场动物疫病传播。
四是完善公共卫生设施配套。第一,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中单列“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章节,明确洗消中心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配置、洗消程序等要求。第二,鼓励指导各地根据生猪养殖数量和动物防疫需要,布局建设洗消中心,建立健全车辆洗消管理制度。第三,强化生猪调运过程监管,指导各地依托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点,配备清洗消毒设施设备,有效落实洗消措施,阻断动物疫情传播风险。
五是支持开展先进设备研发。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大畜牧养殖装备研发应用,布局建立了“设施农业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生猪等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组建了“畜禽养殖工程专业组”等科技专家团队,积极推动在相关国家研发专项中加大对生猪养殖装备的研发攻关。生猪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与防控技术集成,推动了“铁桶式”防控模式,落实了全链条综合防控措施。
点评: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控水平,疫苗要先行!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疫苗作为疫病防控、降低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猪病感染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猪养殖中逐渐出现很多严重传染病,比如:非洲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
其中,口蹄疫在猪、牛等家畜养殖中发生概率高,这种疫病发生的症状主要就是家畜口腔、乳房以及蹄部出现水泡的现象,并且伴随着疫病加重,家畜口腔、乳房及蹄子逐渐扩散,而且这种疫病发病期短、发生概率高,还能通过多渠道的方式传播。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只能依靠实验室监测确诊。
口蹄疫已经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而非洲猪瘟至今“无苗可防、无药可治”。因此,提升生猪养殖疫病防控水平,首先要求研制安全、高效的疫苗!
其次,要做好疫苗免疫。对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可采取疫苗免疫预防。免疫注射应一猪一针头,防止人为传播疫病。要严格按照要求储存疫苗,保证免疫切实有效。免疫时尽可能采取联合免疫方式,减少免疫次数。
湖南派智生物
派智生物,致力于新一代蛋白质纳米颗粒(VLPs)、亚单位疫苗研发,用“精准动物疫苗”呵护世间生灵。
扫码关注我们!